您当前的位置:千讯科技网资讯正文

脑机接口人造肉……这些黑科技冷艳了2019

2020-01-03 02:30:42  阅读:959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2019,更多的新技术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人造肉的火爆,死亡猪大脑被复活,基因编辑婴儿在争议中诞生,科学家实现用“人造子宫”培育羊羔……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快速商业化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议,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也未曾停止过。

[编者按] 始于创新,涨于沉淀。等待未来的硬科技诸行业,在2019年迎来了不少“拐点时刻”,有的迎来了发展元年,有的是在厚积薄发,而有的则是在冰火交融中理性狂奔。比如5G、芯片,成为业界相聚必谈的蓝海市场,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无人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波澜依旧中跌跌撞撞地前行。

时至年终,这一场竞赛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和变化?腾讯科技联合投中网CV智识发起《沉浮2019》系列策划,一起回顾AI、芯片、5G、脑机科学、造车新势力等几大主要前沿科技领域,在2019年发展进程中的沉浮事迹。

今天是《沉浮2019》系列之第五篇:《那些惊艳的新技术,关乎机器,更关乎人》

作者:余洋洋

编辑:张丽娟

2019年7月,时值盛夏,马斯克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发布会,这可能是一向高调的马斯克排场最小、却声势最大的一场发布会。

低调筹备两年,马斯克组建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迎来高光时刻,要把芯片植入大脑,实现意念交流,正是Neuralink致力做的事情。

在此之前,Facebook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已经低调持续了多年,陈天桥全力投入脑科学研究。优选资本合伙人、投资人韩迪曾告诉CV智识,在美国,一位从事脑信号感知研究的教授,最高能以千万美金的年薪被挖走。

除了脑科学研究的持续突破,还有脑机接口技术的商业化应用。2019,更多的新技术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人造肉的火爆,死亡猪大脑被复活,基因编辑婴儿在争议中诞生,科学家实现用“人造子宫”培育羊羔……

在IT、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得如火如荼,信息化的浪潮迭代升级了一波又一波,机器被造得越来越智能的同时,人类对于另一浩瀚宇宙——人类本身——的研究从来就没停止,且这样的一个过程,每走一步都是精彩绝伦,又惊心动魄。

人类在不断制造强大机器去征服世界、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也在慢慢的变多地关注到我们自身——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

从物理宇宙到“人体宇宙”

2019年突然“火”起来的新技术,无一例外不与人本身深深地捆绑在一起:向外看世界的同时,人类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自己的身上。

今年5月份,MIT 三位科学家成功用自己创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控制了猴子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让AI控制大脑成为现实;脑机接口设备也正慢慢的变简便易用,一个小小的头环即可实现意念打字。

2016年,陈天桥将半生心血盛大公司私有化,砸十亿美金转身投入脑科学研究;一年之后,马斯克创办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让芯片入脑,实现意念交流甚至超越人工智能是马斯克的终极目标。

Neuralink的目标有二,短期内将上市一些产品来帮助解决某些严重的大脑损伤;长远来看,Neuralink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将人们的思想转化为语言,随后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工具传入计算机中的过程,避开马斯克认为的“生存威胁”: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

马斯克曾表示:它可以通过记忆增强帮助那些上了年纪、记忆出了问题、记不住孩子名字的人,能延长他们记忆正常发挥功能的时间。这些是我们所有人年老后都可能有的脑部问题,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带来的医学进步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比脑机接口更令人晕眩的,还有复活死亡的猪大脑。今年4月,Nature封面发布耶鲁大学最新研究:猪大脑在死亡4小时后成功复活,并维持了至少6小时。

当然,一切并不总是如此平静而顺畅。少数令世人瞩目的突破背后,也少不了沉重而不可挽回的代价。在马斯克、陈天桥等人为大家带来狂喜之时,坏消息却从欧洲传来,欧盟曾于10年前砸10亿欧元重金投入的模拟人脑计划,宣布彻底失败。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在一对双胞胎上动了基因刀,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虽然贺建奎团队声称基因修改能够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但对于如此激进的做法,一时间举世哗然,批判之声如潮水般涌来,“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谁来收场?”

就在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南山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以非法行医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随着贺建奎被判刑,基因编辑婴儿也将成为历史。

颠覆人们传统观念的新技术正源源不断地涌现,如果说贺建奎是在人类的基因上动了一刀,有的科学家则让生物有望摆脱传统的生育过程,让胚胎在“人造子宫”中发育。

美国科学家,费城儿童医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团队开发出 “人造子宫”并成功在羊羔身上进行了测试。在未来3到5年内,人工子宫或许就能在病危婴儿身上进行试验。

这些人类曾经无法想象的科幻式场景正切切实实地发生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更加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不同于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或者是一个软件,这些创新技术无一例外与人本身密切相关。

旺盛需求与资本助推

科学家仍在源源不断为我们制造惊喜,在资本与技术关系越发密切而不可分割的今天,这些带着一丝丝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新兴科技也在资本的助推之下快速走向市场。

在今年,最引人瞩目的新技术商业化案例莫过于人造肉概念第一股Beyond Meat。

今年5月份,利用植物来制作“仿造肉”的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 在纳斯达克上市,IPO 当日股价收涨 163%,创下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纳斯达克最佳 IPO 首日表现。

在此之前,Beyond Meat还得到过包括比尔 盖茨、麦当劳前 CEO Don Thompson、好莱坞演员莱昂纳多等名人的投资。最近,可口可乐公司 CFO Kathy Waller 和 Twitter CFO Ned Segal 也加入其董事会。

从全球的大环境背景来看,全世界的总人口预计会在2050年达到98亿,科学家预计,人类在2050年消耗的肉类会比2005年增加70%。

另外,根据统计,同样是一磅的蛋白质,从动物身上产出要比从植物身上产出更不环保,消耗的水会多出4-25倍,用地会多出6-17倍,化石燃料也会多出6-20倍。

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当人们习惯于吃肉,并且吃肉慢慢的变多的时候,有很大的可能性造成肉类价格持续上涨、环境恶化的情况出现。而人造肉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诞生的。

有了巨大的需求,才有了新技术的无尽商业化潜力。在早已告别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饿年代的今天,人类开始更加关注自身——从饮食健康到居住环境,从女性平等到疾病预防,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每一个方面无不如此。基因检测、冻卵、脑机接口等新技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实验室的。

随着冻卵技术的成熟,卵子解冻后存活率的提高,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于2012年正式摘除冻卵技术的“试验性”标签。冻卵由此成为慢慢的变多国外女性的辅助生育手段。

根据美国辅助生殖技术学会(SART)公布的数据,美国冻卵案例在2016年为8825例,到2017年即增长至10936例。相似的趋势也发生在英国,英国人类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HFEA)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国的冻卵案例已从2010年的234个上升到了2017年的1463个,2018年可能高达78000人。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基因检测发展迅速,据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基因检测行业规模将达到603.29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15.49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8%。

据安我基因与艾瑞联合发布的《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对标美国消费和认知水平,中国消费基因检测服务将首先在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中爆发。2019年,中国消费基因累计用户规模将达到220.7万。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渗透率约1.1%,占比95%。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未来两年,中国总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

与冻卵、基因检测这类已经形成产业链的技术相比,更加新锐前沿的脑机接口则在释放更大的潜力。从设备的市场规模来看,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脑机接口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6亿美元;如果从脑机接口可影响到的应用领域来看,不论是医疗、教育还是消费,都将带来远超于十几亿美金的巨额市场空间。

事实上,目前脑机接口已开始小范围的被应用:在医疗上被用来帮助残障人士改善生活,也可挖掘人体潜能。2017,凯斯西储大学的 Bolu Ajiboye就成功帮助全身瘫痪的Bill 通过意念操控机器臂,Bill可以自己吃土豆泥和喝咖啡,成为了第一个用大脑意念来恢复运动能力的人类。

洪泰基金执行董事宋楠认为,脑机接口是很适合天使类投资的项目,“ 纯早期还是要投一些星辰大海,真正代表未来先进方向的一些项目。”

由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人类看到了解读大脑、让自己变得更强壮的梦想有机会成为现实。

躲不过的争议

新技术的快速商业化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议,在脑机接口、冻卵、人造肉这些令人炫目的新技术商业化的过程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也未曾停止过。

首当其冲的莫过于脑机接口,由美国华人韩璧丞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BrainCo,其代表性产品赋思头环,就因其”监控学生“、“违背教育初衷”、涉嫌收集学生隐私数据等问题受到广泛质疑。

脑机接口的前景,让一部分人兴奋不已,也让一部分人惶恐担忧。美国一研究中心PEW曾经对民众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示,脑机接口成为比基因编辑更令人担心的前沿科技。

《连线》杂志这样写道:“既然脑机接口能够为受伤或瘫痪的士兵带来恢复行走的可能性,可以帮助瘫痪病人使用他们的意识来打字,或者能够为截肢的患者装上仿生四肢来‘恢复’知觉,那么一旦大脑被‘入侵’上述提到的这些BCI功能依然有用武之地——操纵他人或者…谋杀。”

神经科学家、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Tom Baden告诉CV智识,人类目前对大脑的研究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在他看来,马斯克等人的做法过于激进。

宋楠同样认为,“我们对大脑的绝大部分一无所知。”脑机接口商业化之所以难,是因为正常人实际上并不愿意接受侵入式的电极,导致可以试验的例子非常有限,缺少精确的数据是垂直应用无法商业化的通病。另一方面,脑机接口能监测的大脑神经元的活动还太少,目前电极还是以千计,从科学家预测来看,植入大脑的电极至少要以十万计,所产生的数据才能够真正支持全面的数据分析。

类似的伦理道德争议同样出现在基因编辑领域。就在贺建奎一审判决的20多天之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他未发表的手稿分享给4位专家,一位法律学者、一位体外受精医生、一位胚胎学家和一位基因编辑专家。

不过,这4位专家无一例外对贺建奎的发表了负面态度:贺建奎和他的团队提出的关键声明没有数据支持;婴儿的父母可能承受了部分压力,才同意参加实验;研究所假设的给医疗领域带来的福祉是可疑的;研究人员在确认他们所做的编辑是有效的之前,就着手“造人进行基因编辑”等等。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新基因组学研究所基因组编辑科学家FyodorUrnov表示,贺建奎声称自己复制了流行的CCR5基因突变,这是对实际数据的公然歪曲,这种行为无疑是“蓄意的谎言”。

对于新技术在伦理道德方面引发的争议, CAR-T细胞疗法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Carl June认为,不同的社会在接受和采纳新的疗法的积极性和意愿不一样。

Carl June告诉CV智识,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最终的责任就是保证癌症能获得治愈,我希望通过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但对于整个社会的挑战,我们大家都希望这种疗法不只是那些富裕的人才能够享用,而是所有人都能轻松的获得这样的疗法。

结语

时间已到2020年,科技依旧滚滚向前。

人类对自身、对内心世界更加关注促成了新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又不断挑战人类的固有观念和生活方式,即便如此,技术向前发展的汹涌浪潮依旧不可阻挡。

正如Carl June所说,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隐私问题需要全社会参与解决,但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滞。相比伦理道德方面的隐患,新技术带给人类的,更多仍是希望与惊喜。

本文首发于腾讯科技,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